表面粗糙度仪的工作原理表面质量的特性是零件较重要的特性之一,在计量科学中表面质量的检测具有重要的地位。较早人们是用标准样件或样块,通过肉眼观察或用手触摸,对表面粗糙度做出定性的综合评定。
1929年德国的施马尔茨(g.schmalz)首先对表面微观不平度的深度进行了定量测量。1936年美国的艾卜特(e.j.abbott)研制成功*车间用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轮廓仪。1940年英国taylor-hobson公司研制成功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泰吕塞夫(talysurf)”。以后,各国又相继研制出多种测量表面粗糙度的仪器。
目前,测量表面粗糙度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法、光切法、干涉法、针描法和印模法等,而测量迅速方便、测值精度较高、应用*为广泛的就是采用针描法原理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
目前表面粗糙度仪主要涉及的行业领域有:
一、机械加工制造业,主要是金属加工制造。表面粗糙度仪*初的产生就是为了检测机械加工零件表面粗糙度而生的。尤其是触针式粗糙度测量仪比较适用于质地比较坚硬的金属表面的检测。如:汽车零配件加工制造业、机械零部件加工制造业,等等。这些加工制造行业只要涉及到工件表面品质的,对于粗糙度仪的检测应用是*的。
二、非金属加工制造业,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应用到加工工艺上,如陶瓷、塑料、聚乙烯,等等,现在有些轴承就是用特殊陶瓷材料加工制作的,还有泵阀等是利用聚乙烯材料加工制成的。这些材料质地坚硬,某些应用可以替代金属材料制作工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也需要检测其表面粗糙度。